-
【2022年自贡招商】自贡 “三聚焦” 激活科技创新动能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
自贡 “三聚焦” 激活科技创新动能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一、聚焦核心技术: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 自贡市围绕新材料、新能源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,2021 年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50 项,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751.3 亿元,同比增长 7.3%。在新材料领域,晨光院研发的氟橡胶产品打破国外垄断,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30%;在新能源领域,中天胜科技开发的锂电池粘结剂量产,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 20%。 二、聚焦平台建设:层级提升与协同创新 全市构建 “国家级 — 省级 — 市级” 三级创新平台体系,现有各级创新平台 318 个,其中国家级 20 个、省级 99 个。自贡航空产业园建成国家级无人机试飞基地,年测试无人机超 500 架次;与四川大学共建的高分子材料研究院,已转化科研成果 15 项,孵化企业 3 家。2021 年,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个,平台数量同比增长 12%。 三、聚焦民生需求:医疗创新与乡村振兴 在医疗领域,与重庆大学、西南医科大学合作组建 4 家医学研究机构,开展癌症早期筛查、慢性病管理等研究,2021 年获批省级医学科研项目 10 项。在乡村振兴方面,建立 4 个 “科技兴村在线平台”,选派科技特派员 500 名,实现行政村全覆盖,推广柑橘高接换种、生态养殖等技术,带动农户年增收超 2000 元。 四、政策保障:资金扶持与环境优化 自贡市设立 1 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,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最高给予 500 万元补助。推出 “科创贷” 金融产品,2021 年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 8 亿元,利率低于市场 1.5 个百分点。同时,深化 “放管服” 改革,科技项目审批时限压缩 40%,创新主体培育效率显著提升。 五、未来规划:三大工程与产业升级 未来三年,自贡将实施 “科技创新攻坚工程”,重点突破无人机关键技术、新材料制备等领域;实施 “平台能级提升工程”,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;实施 “人才引育工程”,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 10 个,培养本土创新人才 500 名。目标到 2025 年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,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 55%,成为川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城市。
2022-04-07
-
【2022年宜宾招商】宜宾白酒产业 2021 年营收突破 1600 亿元 巩固 “中国白酒之都” 地位
宜宾白酒产业 2021 年营收突破 1600 亿元 巩固 “中国白酒之都” 地位 2021 年,宜宾市白酒产业延续强劲发展态势,全年白酒产量突破 70 万千升、营业收入突破 1600 亿元、利润总额突破 360 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 2.8%、14.2%、16.6%。数据显示,宜宾白酒产量、营业收入、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白酒行业的 19%、50%、56%,占全国白酒行业的 10%、27%、21%,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,进一步巩固了 “中国白酒之都” 的地位。 作为宜宾传统支柱产业,白酒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引领和产业生态的完善。五粮液集团作为行业领军企业,2021 年营业收入突破 1400 亿元,同比增长 17%,旗下五粮液品牌价值达 2973.85 亿元,稳居全球烈酒品牌第一。在五粮液的带动下,宜宾培育了一批优质白酒企业,如叙府酒业、高洲酒业等,形成了 “一超多强” 的产业格局。同时,宜宾加快推进白酒产业园区建设,四川白酒产业园区(宜宾)集聚了 30 余家白酒生产及配套企业,年产能达 20 万千升,成为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。 为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,宜宾市出台《关于支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》,从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、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支持。例如,对获得 “中国驰名商标” 的企业给予 100 万元奖励,对开展白酒智能制造改造的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。同时,依托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等平台,加强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,2021 年宜宾白酒出口额达 15 亿元,同比增长 25%,产品远销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。 参考资料显示,宜宾白酒产业已有 4000 余年的历史,拥有五粮液这一世界级品牌,以及 “宜宾酒” 地理标志集体商标。此次营收突破 1600 亿元,标志着宜宾白酒产业在规模、效益、品牌等方面均实现了新跨越。未来,宜宾将继续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,推动白酒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力争到 2025 年白酒产业营业收入突破 2000 亿元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白酒产业集群。
2022-04-07
-
【2022年四川招商】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.2%:重点项目支撑经济稳增长
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.2%:重点项目支撑经济稳增长 一、投资总体态势:增速领先与结构优化 2022 年前 2 个月,四川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0.2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(6.1%)4.1 个百分点,延续了近年来投资对经济的关键支撑作用。700 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102 亿元,年度投资完成率 17.3%,同比提高 1.5 个百分点,展现出项目推进的高效性。 从投资结构看,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12%,其中交通投资占比超 30%,成达万高铁、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;产业投资增长 9.5%,锂电、光伏等新兴产业项目占比提升至 25%;社会民生投资增长 8%,教育、医疗等领域补短板项目有序推进。参考四川省 “十四五” 规划,全省计划五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 30 万亿元,重点投向 “两新一重”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。 二、重点项目攻坚:进度超前与效益显现 2021 年,四川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7899.6 亿元,年度投资完成率达 129.4%,超额完成目标任务。2022 年续建的 454 个项目中,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隧道工程完成率超 30%,成达万高铁华蓥山隧道掘进超 1500 米,预计 2025 年建成后,成都至万州通行时间将缩短至 1.5 小时。新建的 246 个项目中,153 个已开工,开工率超 60%,其中宁德时代宜宾基地二期、京东方成都柔性屏扩产项目等提前启动,预计新增产值超 800 亿元。 重点项目的快速推进,带动了就业和产业链发展。据统计,每个亿元级项目平均带动就业超 2000 人,2021 年省重点项目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 50 万个。同时,项目建设拉动钢材、水泥等建材需求,前 2 个月全省钢材产量增长 15%,水泥产量增长 12%,相关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 10%。 三、政策保障:要素聚焦与机制创新 四川省建立 “要素跟着项目走” 机制,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、用能指标。2022 年前 2 个月,审批建设用地 2.3 万亩,其中 70% 用于省重点项目;协调电煤供应 1000 万吨,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能需求。同时,推行 “容缺审批 + 承诺制”,审批时间压缩至 40 天以内,较法定时限缩短 60%。 为拓宽融资渠道,四川省发行专项债券 500 亿元,重点支持交通、能源等领域;设立 1000 亿元产业投资基金,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。2021 年,全省利用外资超 100 亿美元,其中工业领域占比超 60%,为重点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。 四、区域布局:成渝引领与全域协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投资的核心引擎,2022 年前 2 个月,圈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.8 个百分点。川渝高竹新区、成德绵电子信息产业带等重点区域投资增长超 15%,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、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。 市州层面,宜宾、绵阳等区域中心城市投资增速超 12%,重点布局锂电、电子信息等产业;凉山、甘孜等生态功能区聚焦清洁能源和文旅项目,投资增长 9%,实现生态价值转化。参考四川省区域发展战略,到 2025 年,成都平原经济区投资占比将保持在 55% 左右,川南、川东北经济区投资增速将达 12% 以上。 五、未来展望:投资拉动与高质量发展 展望全年,四川省将继续以重点项目为抓手,确保 700 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 6000 亿元,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% 以上。同时,聚焦 “双碳” 目标,加大光伏、氢能等绿色低碳项目投资;深化川渝合作,联合推进交通、产业等领域项目,预计年内新增合作项目超 100 个,总投资超 2000 亿元。 通过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,四川省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,为实现 “十四五” GDP 突破 6.5 万亿元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2022-03-31
-
【2022年四川招商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1 年 GDP 超 7 万亿元: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
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1 年 GDP 超 7 万亿元: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 一、经济总量跨越:西部增长极地位巩固 2021 年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3919.2 亿元,同比增长 8.5%,增速高于全国 0.4 个百分点,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.5%,较 2020 年提升 0.2 个百分点,成为继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之后的第四大增长极。其中,四川省占比超 60%,重庆占比近 40%,两地协同效应初步显现。 从产业看,工业增加值达 21272.4 亿元,增长 10%,增速比全国高 0.4 个百分点;服务业增加值 39465.5 亿元,增长 9.3%,增速比全国高 1.1 个百分点,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态势良好。参考国家统计局数据,双城经济圈工业、服务业增速均领先中西部其他城市群,凸显出强劲的发展活力。 二、工业经济:支柱产业与新兴动能并进 双城经济圈工业呈现 “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” 的格局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 2.6 万亿元,占全国 1/5,成都、重庆形成 “芯屏端软智网” 全产业链,京东方、英特尔等企业产能释放,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近 1/3。汽车产业产值超 1.2 万亿元,长安、吉利等企业加快电动化转型,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150%,占全国市场份额提升至 12%。 新兴产业方面,锂电产业产值超 1500 亿元,宁德时代宜宾基地、重庆弗迪电池等项目投产,形成 “锂矿采选 — 电池制造 — 回收利用” 闭环产业链;航空航天产业增长 20%,成都飞机工业集团、中国航发等企业订单增长 30%,民用飞机零部件出口额增长 40%。 三、服务业发展:消费升级与开放创新协同 服务业成为双城经济圈增长的主引擎,消费市场持续活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2.8 万亿元,增长 12%。其中,网络零售额增长 25%,直播电商、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占比超 30%。文旅融合成效显著,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接待游客超 7 亿人次,旅游收入超 5000 亿元,恢复至疫情前 90% 水平。 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,双城经济圈进出口总额达 1.8 万亿元,增长 17%,占全国 6%。中欧班列(成渝)开行量达 4800 列,增长 18%,运输货值超 2000 亿元,连接欧洲、亚洲 200 余个城市,成为西部最大国际物流通道。服务贸易规模达 300 亿美元,数字服务、中医药服务出口增长超 20%。 四、协同发展:交通互联与产业协作深化 交通一体化取得突破,成贵高铁、雅康高速等建成通车,双城经济圈高铁里程达 3000 公里,高速公路里程超 1.5 万公里,实现核心城市 1 小时直达、次级城市 2 小时互通。川渝高竹新区、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平台建设提速,2021 年新增产业合作项目 200 个,总投资超 3000 亿元。 产业协作不断深化,川渝共建电子信息、汽车产业联盟,发布首批 100 个协同配套产品目录,两地企业供应链互认超 200 家,物流成本降低 15%。科技创新协同方面,共建西部科学城,联合实施 “川渝联合攻关项目” 50 项,共享国家级科研平台 30 个,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超 200 亿元。 五、挑战与展望:能级提升与均衡发展 尽管成绩显著,双城经济圈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(成都平原地区 GDP 占比超 60%)、产业链协同效率待提升等问题。未来,将重点推进交通、产业、创新、生态等领域 160 个重大项目,预计 2022 年投资超 2000 亿元;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联动,探索 “一园多区” 模式,目标到 2025 年经济总量突破 10 万亿元,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。
2022-03-31
-
【2022年四川招商】川渝高竹新区:“挂图作战” 下的产城融合新样本
川渝高竹新区:“挂图作战” 下的产城融合新样本 一、新区定位:川渝协同的战略支点 川渝高竹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平台,以 “打造川渝合作样板区” 为目标,聚焦 “交通先行、产业支撑、创新驱动” 三大任务。2022 年,新区计划实施续建类重大项目 14 个、总投资 25.32 亿元,新开工项目 43 个、总投资 256.64 亿元,新引进项目 25 个以上,投资额达 100 亿元以上,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高地。 二、交通攻坚:内联外通的基础设施 交通建设是新区发展的 “先行官”,总投资 23 亿元的科技创新基地于 2022 年 1 月开工,截至 3 月 27 日,两栋 “别墅式” 研发楼主体封顶,预计 2023 年建成投用,将吸引 50 家研发机构入驻。交通项目方面,南北大道三期、包茂高速高竹互通等工程加快推进,建成后新区到重庆中心城区车程缩短至 30 分钟,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车程 1 小时,形成 “融入双城、辐射周边” 的交通网络。 参考新区规划,未来将构建 “三纵三横” 骨架路网,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接驳线,对接重庆轨道交通 15 号线,实现与重庆主城区交通无缝衔接。2022 年一季度,新区交通投资完成 20 亿元,同比增长 50%,成为拉动投资的主力。 三、产业集聚: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双轮驱动 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源,重点发展智能制造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等产业。科技创新基地聚焦无人机、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,联合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、重庆大学等单位,打造全产业链创新高地。截至目前,已签约入驻研发机构 10 家,预计年研发投入超 5 亿元,带动产业链产值增长超 100 亿元。 先进制造产业加速集聚,新开工的川渝智能终端产业园,计划引进手机模组、智能穿戴设备等企业 20 家,建成后年产值超 50 亿元。2022 年一季度,新区新增签约项目 8 个,包括总投资 30 亿元的新能源电池项目,实现 “开门红”。预计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 60%,达到 150 亿元,成为川渝产业协作的核心节点。 四、产城融合:配套完善与生态构建 新区坚持 “产城融合理念”,同步推进公共服务配套建设。2022 年新开工学校、医院项目 5 个,总投资 10 亿元,建成后可新增学位 3000 个、床位 500 张。人才公寓一期工程竣工,提供住房 800 套,配套建设商业中心、公园等设施,提升人才吸引力。 生态建设方面,实施竹溪河生态修复工程,治理河道 10 公里,新增绿地面积 500 亩,打造 “蓝绿交织、水城共融” 的生态格局。2022 年一季度,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5%,PM2.5 浓度同比下降 10%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 五、发展成效:增速领跑与模式创新 2022 年一季度,新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0 亿元,同比增长 79.64%,增速居川渝毗邻地区前列。其成功得益于 “飞地经济” 模式创新,川渝两地共同组建管理机构,实行税收分成、指标互认等政策,解决了跨区域协调难题。例如,新区企业可享受四川、重庆两地的产业扶持政策叠加,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 175%,极大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。 未来,新区将聚焦 “一年打基础、三年见成效、五年成规模” 目标,到 2025 年,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00 亿元,常住人口达 20 万人,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极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。
2022-03-31
-
【2022年锦江区招商】成都锦江区 15 个重点项目签约 140 亿元投资驱动 “产业锦江” 建设
成都锦江区 15 个重点项目签约 140 亿元投资驱动 “产业锦江” 建设 成都市锦江区举行 2022 年招商引智推介会暨一季度重点项目签约仪式,15 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,总投资 140 亿元,涵盖人工智能、金融、都市文旅等领域,标志着锦江区 “再造一个春熙路商圈、再建一个产业锦江” 战略进入加速期。 一、产业布局:“1+3+3” 体系引领转型 锦江区聚焦 “1+3+3” 现代产业体系(1 个核心产业:人工智能新经济;3 个主导产业:金融服务业、都市文旅业、商务商贸业;3 个特色产业:数字时尚、医疗健康、教育服务),此次签约的人工智能项目占比达 40%,包括某企业投资 30 亿元建设的 AI 算力中心,建成后将提供每秒 100P 的计算能力,服务西南地区 2000 家科技企业。 金融服务业方面,引进某银行西部总部项目,投资 20 亿元建设金融科技研发中心,预计年税收超 2 亿元。都市文旅项目中,“锦江夜消费集聚区” 项目投资 15 亿元,将打造集夜游、夜购、夜娱于一体的消费场景,预计年客流量超 500 万人次。 二、载体建设: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成核心引擎 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锦江片区是此次招商的重点载体,规划面积 5.4 平方公里,重点发展总部经济、金融科技、专业服务等产业。目前,已建成载体面积 120 万平方米,入驻企业 2000 家,其中世界 500 强区域总部 18 家,2021 年片区税收达 80 亿元,同比增长 25%。 推介会发布的《2022 锦江投资指南》显示,锦江区现有商业载体面积超 500 万平方米,其中春熙路商圈日均客流量超 50 万人次,商业活跃度居全国前三。《招商引智产业地图》精准标注了人工智能、金融等产业的空间分布和配套设施,为企业选址提供可视化参考。 三、政策保障:全周期服务与要素支持 锦江区对签约项目给予 “一站式” 服务,建立 “项目管家” 制度,从土地出让到竣工投产全程代办。土地政策上,对重点项目实行 “带方案挂牌”,最短 15 天完成土地出让;资金支持上,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 5000 万元落户奖励。 人才引育方面,推出 “锦江人才码”,集成住房、教育、医疗等 10 项权益,2021 年为 3000 名人才提供服务。同时,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20 个,年输送专业人才 5000 名。
2022-03-31
-
【2022年四川招商】四川国家级经开区 2021 年工业总产值增长 20.4%: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
四川国家级经开区 2021 年工业总产值增长 20.4%: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 一、总体规模:工业增长与结构优化 2021 年,四川省 10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(经开区)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 9612.2 亿元,同比增长 20.4%,增速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水平(11.1%)9.3 个百分点,成为工业经济的主阵地。其中,成都经开区(龙泉驿)、成都高新区产值均超 2000 亿元,分别以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,增速达 22% 和 21%,领跑全省。 二、效益指标:税收与外资双增长 尽管财政收入同比下降 4.8%,但税收收入达 892.2 亿元,同比增长 5.3%,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增强。进出口总额 810.1 亿元,同比增长 17.9%,占全省外贸总额的 8.5%,其中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达 5000 亿元,增长 20%,稳居全国综保区前列。外商直接投资表现亮眼,合同额 5.99 亿美元,同比增长 23.75 倍;实际到位 2.92 亿美元,同比增长约 2 倍,外资利用质量显著提升。 三、产业布局:支柱产业与新兴业态并进 国家级经开区聚焦主导产业,电子信息、汽车制造、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比超 60%。成都高新区聚集英特尔、京东方等企业,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 4000 亿元,形成 “芯片设计 — 晶圆制造 — 封装测试” 全链条;成都经开区(龙泉驿)依托一汽大众、吉利等企业,汽车产量达 150 万辆,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提升至 20%,电动化转型加速。 新兴业态方面,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产业增长超 30%,成都医学城引进药明康德等项目,年产值增长 40%;绵阳经开区京东方柔性屏项目产能释放,带动新型显示产业产值增长 50%。 四、开放平台:国际合作与制度创新 四川省国家级经开区现有国际(地区)合作园区 17 个,数量居中西部第 1 位。中德(成都)中小企业合作区引进德国企业 30 家,涵盖汽车零部件、精密机械等领域;中法成都生态园聚焦节能环保产业,引进企业 20 家,年产值增长 25%。 制度创新方面,成都高新区试点 “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”,年资金归集量超 100 亿美元,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3%;泸州经开区开展 “通关一体化” 改革,货物通关时间缩短 40%,物流成本降低 15%。 五、未来展望:能级提升与区域协同 未来,四川省将推动国家级经开区 “提质增效”,目标到 2025 年,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.5 万亿元,进出口总额超 2000 亿元,培育 5 个千亿级产业园区。同时,深化川渝经开区合作,共建汽车、电子信息产业联盟,共享供应链、创新链资源,预计到 2025 年,川渝经开区协同项目投资超 5000 亿元,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标杆。
2022-03-31
-
【2022年四川招商】国家《“十四五” 中医药发展规划》落地四川:传承创新与产业升级
国家《“十四五” 中医药发展规划》落地四川:传承创新与产业升级 一、规划部署: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 国家《“十四五” 中医药发展规划》明确十方面重点任务,包括建设优质高效服务体系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,并安排四十四项重大工程项目。四川作为中医药大省,拥有中药资源 5000 余种,占全国 1/3,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超 2000 亿元,规划的落地将进一步激活产业潜力。 二、服务体系建设:基层覆盖与能力提升 四川将重点建设省市县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,到 2025 年,实现县级中医医院全覆盖,80%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。目前,全省已建成中医馆 2000 个,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 5 万人次,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提升至 40%。参考《四川省中医药发展 “十四五” 规划》,全省计划新增三甲中医医院 5 家,建设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3 个,提升疑难病症诊疗能力。 三、科技创新:传承保护与现代研发结合 四川将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体系,开展川药炮制技术、经典名方挖掘等研究。省中医药科学院启动 “川药基因组计划”,对川贝母、川芎等道地药材进行基因测序,提升品种质量。同时,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,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华为合作开发 “智能中医诊断系统”,通过 AI 技术辅助辨证论治,已在 10 家医院试点,诊断准确率提升 15%。 四、产业升级:全链条发展与品牌培育 四川将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,建设川药良种繁育基地 50 个,标准化种植基地 200 万亩,培育 “川药” 区域品牌。太极集团、康恩贝等企业开展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,川贝母、黄连等道地药材通过欧盟认证,出口额增长 20%。同时,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,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 10 个,开发 “中医药 + 康养” 产品,2021 年全省中医药旅游收入超 300 亿元,同比增长 25%。 五、开放发展:国际合作与文化传播 四川依托 “一带一路” 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,推动中医药国际化。2021 年,全省中医药服务出口额达 5 亿美元,增长 30%,针灸推拿、中药制剂等在东南亚、欧洲市场占有率提升。同时,举办 “中医中药四川行” 国际交流活动,吸引 20 个国家的 500 名学员参加培训,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力显著增强。 六、保障措施:政策支持与要素集聚 四川省设立 10 亿元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,对重大科研项目、产业园区建设等给予补贴。同时,加强人才培养,实施 “岐黄蜀医” 计划,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 100 名、青年拔尖人才 500 名。到 2025 年,全省中医药产业规模有望突破 3000 亿元,成为全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示范区。
2022-03-31
-
【2022年自贡招商】自贡高新区:拉练促项目攻坚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
自贡高新区:拉练促项目攻坚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一、现场拉练:聚焦重大项目突破 3 月 28 日,自贡高新区开展重大项目现场拉练,深入东新电碳、中瑛工业泵等 6 个项目现场,聚焦施工进度、要素保障等核心问题。东新电碳特种碳石墨材料项目改建部分已投产,采用国内领先的等静压成型技术,产品性能提升 20%,新增客户包括中国航发、东方电气等央企,预计年新增产值 5 亿元。中瑛工业泵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,引进德国数控车床和智能检测线,投产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泵生产基地,预计年销售额超 8 亿元。 二、机制创新:压实责任与破解堵点 高新区建立 “项目责任制 + 清单制” 推进机制,每个项目明确责任领导、时间表和路线图,实施 “红黄绿” 三色预警管理。针对东新电碳项目用地指标紧张问题,通过土地整理和低效用地盘活,优先保障 150 亩工业用地,较常规审批提速 40%。在资金保障上,协调工商银行提供项目贷款 2 亿元,利用 “银政通” 平台实现融资审批 3 个工作日办结。 三、产业集聚: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高新区以碳材料、装备制造为核心,打造 “专精特新” 产业集群。目前,碳材料领域集聚企业 12 家,形成从石墨矿开采到高端制品的全链条,2021 年产业规模达 35 亿元,同比增长 25%。装备制造领域,依托中瑛工业泵、东方通用等企业,形成泵阀、压缩机等细分领域优势,产品覆盖石油化工、核电等高端市场,出口占比达 30%。 四、未来目标:培育经济增长极 高新区负责人表示,2022 年将确保 6 个拉练项目全部投产,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10 家,工业投资增长 20% 以上。下一步将重点引进碳材料研发中心、智能装备检测平台等项目,目标到 2025 年,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工业总产值突破 500 亿元,成为自贡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。
2022-03-31
-
【2022年成都招商】成都青羊:营商环境 4.0 版发布 打造中西部标杆区
成都青羊:营商环境 4.0 版发布 打造中西部标杆区 一、政策体系升级:便捷、稳定、公平与创新 成都市青羊区正式发布《建设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标杆区实施方案》,标志着营商环境 4.0 版政策体系全面落地。该方案对标北京、上海等先进地区,围绕办事环境、政策环境、市场环境三大维度,新增改革创新板块,突出天府文化公园建设、产业功能区发展等特色内容。 在办事便捷化方面,推行 “一窗通办” 2.0 模式,整合 21 个部门的 1200 余项事项,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4 小时,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 60 天。政策稳定可及方面,建立 “政策计算器” 智能平台,企业可实时匹配补贴政策,2021 年累计兑现各类惠企资金超 5 亿元,惠及企业 8000 余家。市场公平开放方面,实施 “轻微违法首违不罚” 清单,涵盖 20 类违法行为,2021 年适用案件超 1 万件,免罚金额超 2000 万元。 二、特色改革:文化与产业功能区融合 青羊区将天府文化公园建设纳入营商环境改革,打造 “文化 + 消费” 新场景。在少城片区,引入宽窄巷子运营团队,对祠堂街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开发,吸引文创企业 30 余家,形成 “老建筑 + 新业态” 的产业生态。产业功能区方面,青羊总部经济功能区聚焦航空航天、金融科技,2021 年引进企业总部 12 家,税收贡献增长 18%,成为中西部总部经济高地。 三、服务效能提升:智慧政务与精准服务 青羊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出 “智能导办” 系统,通过 AI 语音交互提供办事指引,日均服务超 2000 人次,准确率达 95%。针对重点企业,建立 “首席服务官” 制度,为华为成都研究所等企业提供定制化政策包,解决人才落户、研发补贴等问题 30 余项。2021 年,全区新增市场主体 1.2 万户,同比增长 15%,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 40%。 四、未来展望:树立中西部标杆 青羊区目标到 2023 年,营商环境核心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,市场主体满意度超 95%。将重点推进三项改革: 数据共享:打通文旅、商务等部门数据,推出 “文旅企业服务一件事”; 知识产权保护:建立快速协同保护中心,专利侵权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至 3 个月; 绿色金融:试点碳排放权质押融资,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发展。
2022-03-29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